钦定繙译五经 五十八卷 四书 二十九卷

乾隆二十年。初钦定繙译四书。续繙译易书诗三经。续又繙译春秋礼记二经。至乾隆四十七年。而圣贤典籍。释以国书者。灿然备焉。案郑樵通志七音略曰。宣尼之书。自中国而东则朝鲜。西则凉夏。南则交阯。北则朔易。皆吾故封也。故封之外。其书不通。何瞿昙之书。能入诸夏。而宣尼之书。不能至跋提河。声音之道。有障碍耳。其说良是。然文字之声音。越数郡而或不同。文字之义理。则纵而引之千古上下。无所异。横而推之四海内外。无所异。苟能宣其意旨。通以语言。自有契若符节者。又何声音之。能障碍乎哉。考隋书载魏氏迁洛。未达华语。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。以其言译孝经之旨。教于国人。谓之国语孝经。经籍志载其书作一卷。是古人已有行之者。特其学其识。均未窥六艺之阃奥。故能译者仅文句浅显之孝经。而诸经则未之及耳。我国家肇兴东土。剏作十二字头。贯一切音。复御定淸文鉴。联字成语。括一切义。精微巧妙。实小学家所未有。故六书之形声训诂。皆可比类以通之。而列圣以来。表章经学。天下从风。莫不研究微言。讲求古义。尤非前代之所及。故先译四书。示初学之津梁。至于五经。易则略象数之迹。示其吉凶。书则疏佶屈之词。归于显易。诗则曲摹其咏叹。而句外之寄託可想。春秋则细核其异同。而一字之劝惩毕见。礼记则名物度数。考订必详。精理名言。推求必当。尤足破讲家之聚讼。盖先儒之诂经。多株守其文。故拘泥而鲜通。此编之诂经。则疏通其意。故明白而无误。不立笺传之名。不用注疏之体。而唇吻轻重之閒。自然契删述之微旨。厥有由矣。学者守是一编。或因经义以通国书。而同文之圣化。被于四方。或因国书以通经义。而明道之遗编。彰于万世。其有裨于文教。均爲至大。虽尧帝之文章。尼山之删定。又何以加于兹哉。

钦定繙译五经 五十八卷 四书 二十九卷

发表评论

滚动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