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江总督採进本
国朝高愈撰。愈字紫超。无锡人。顺治中岁贡生。江南通志。载愈著周官集解十六卷。当卽是书。其分卷各异。殆传写者不同也。书中採前人之说。多本诸王昭禹订义。亦閒有发明。其中有最驳者数条。如大司徒诸公之地。封疆方五百里。其食者半。诸侯之地。封疆方四百里。其食者三之一。诸伯之地。封疆方三百里。其食者三之一。诸子之地。封疆方二百里。其食者四之一。诸男之地。封疆方百里。其食者四之一。郑康成注。谓其食者半。参之一。四之一者。乃天子食此诸侯之贡也。不用先郑之说。愈谓诸侯自食其半。三之一。四之一。而以其馀贡天子。其说颇诋康成。今考春秋昭公十三年传曰。昔天子班贡。轻重以列。列尊贡重。周之制也。杜注。公侯地广。故所贡者多。如愈所说。公地五百里。乃自食其半。以其半贡天子。侯伯地四百里三百里。仅自食其三之一。乃以其二贡天子。子男地二百里一百里。仅自食其四之一。乃以其三贡天子。则尊反贡轻。而卑反贡重矣。昭公十三年传。又曰。卑而贡重者。甸服也。杜注。甸服谓天子畿内。共职贡。卽公卿大夫之采地。郑元小司徒注。采地食者。皆四之一。公凡四都。一都之田税入于王。卿凡四县。一县之田税入于王。大夫凡四甸。一甸之田税入于王。是食采者。卑与尊同。故云卑而贡重。是周制甸服贡重。尚不过四分之一。而邦国所贡。乃至于三至二。四之三乎。司勳文曰。凡颁赏地三之一食。注云。赏地之税。三分王食。其一与大司徒所云其食者半。其食者三之一。四之一。均爲王之所食。与大司徒文例义略同。愈乃不一置解。而独于此别生异说。似未贯洽全经也。又小司徒曰。乃经土地。而井牧其田野。九夫爲井。四井爲邑。四邑爲丘。四丘爲甸。四甸爲县。四县爲都。郑元注曰。此谓造都鄙也。愈乃曰。四县爲都。计田止一千二十四井。以稍人丘乘法推之。止得兵车六十四乘。视百乘之家犹逊焉。而传称先王之制。大都三国之一。中五之一。小九之一。今此八千一百九十二家。不能当天子六鄕六遂十五之一。是犹不足称小都。而况大都乎。今考春秋隐公元年传。先王之制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。杜注。谓都城当国三分之一。非谓田邑车乘。当国三分之一也。愈不得引以爲难。且四县爲都。本小都也。积四小都乃爲大都。今愈以四县之都爲大都。于郑注尚未详考。又春秋襄公二十七年传曰。惟卿备百邑。杜注云。此一乘之邑。孔疏云。百乘爲采邑之极。坊记疏。谓公之孤。侯伯之卿。与天子之三公同。俱方百里。是惟大都方百里者。乃得有百乘。而天子之卿。止得小都五十里。安得同于侯伯之卿。又宁以不及百乘爲嫌耶。至四县爲都。凡一千二十四井。以司马甸出一乘之法求之。所出本不及十六乘。而愈乃谓得兵车六十四乘。尤舛误矣。稍人掌邱乘之政令。郑读乘爲甸。谓掌邱及甸之政令也。愈谓乘字不当改读。遂谓一邱出一乘。考春秋成公元年三月作邱甲。杜注长毂一乘甸所赋。今鲁使邱出之。讥重敛故书。若稍人已令邱出一乘。则兴周之制也。春秋又何得书以示讥耶。又韩诗维禹敶之。毛诗敶作甸。敶训曰乘。甸亦训曰乘。古敶乘甸三字音同。故读乘爲甸。愈不知古音。故有此疑。是亦妄难郑氏也。他如谓郊社相对。社卽祭地。更无北郊。九夫爲井。卽十夫有沟。都鄙鄕遂不异制。则均袭旧文。无庸更辨者矣。
高注周礼 二十二卷